放下柳叶刀 他把自己献给解剖台

2024-12-02 22:11:59 admin

    没有灵堂,放下没有哀乐,柳叶没有黑纱,刀把遵照杨振华老人丧事从简的自己遗愿,家人们只在胸前别一朵小小的解剖白花,寄托哀思。放下这位一辈子从事医学教育的柳叶老人在死后还将用自己遗体来教学:他把遗体捐给学校的解剖学教研室供学生解剖,再让工作人员把骨架制成教具来教学生。刀把4月23日 上午9时,自己在华西解剖教研室举行了遗体捐赠仪式。解剖四川大学和华西医院的放下党政领导及生前友好向96岁的杨振华教授作最后告别……
                 轰动华西坝的盛大婚礼
    这是一场盛大的婚礼,时间是柳叶1942年10月31日,地点在华西坝事务所大礼堂。刀把新娘身披洁白的自己婚纱,手拿花球,解剖身后跟着牵婚纱的金发碧眼的外国儿童。英气勃发的新郎身着礼服与新娘并肩站立,这是华西协合大学杨振华医生和协合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张凌高长女张君儒的婚礼。婚礼上的嘉宾都是成都的社会名流。华西协合大学的校董杨少荃博士主持了这场婚礼,张凌高还请来了当时四川省主席张群为这对新人证婚。这场婚礼不仅轰动了华西坝,还吸引了当时的媒体。
   杨振华家境优越,外婆在重庆经营水烟,挣下万贯家财,在他10多岁时外婆已经有100多家商铺。父亲杨国屏在成都、重庆两地先后开办过数家银行,后来担任华西协合大学校董。1932年杨振华转入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华西医学先驱、美国传教士莫尔思。在校期间杨振华参加了莫尔思主持的著名的第三次人类学考察,写出了《四川人的血型研究》的论文。1938年他获医学博士学位和莫尔思金质奖章。杨振华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剖教师。后来他申请去了外科,很快脱颖而出,1945年年仅34岁的杨振华成为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第三任华人院长。
   1946年,杨振华获美国罗斯福总统奖学金,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胸部外科两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后来他和妻子张君儒都来到加拿大学习。
                           会看病又会教书的医学专家
    1950年秋,坐了半个月的海轮,杨振华与妻子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妻子怀抱着刚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小儿子,而丈夫随身带的全都是一些医学仪器和书籍。“如果当时他留在国外,可以过很好的生活。”杨振华的同事兼学生、今年76岁的田子朴教授对老师当年的选择格外钦佩。
   1954年底杨振华创建了医院的胸外科专业,他也是国内胸外科的开拓者之一。丈夫是胸外科专家,妻子是知名的儿科大夫,夫妻俩回到家谈得最多的就是工作。#p#分页标题#e#
   胸外科手术必须用的麻醉机太昂贵也太大,不能在国外购买。回国后百废待兴,杨振华决定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他在库房里找到了两部积压了7年的坏麻醉机,然后跑到旧货市场淘零件,经过敲敲打打,麻醉机终于修好了。麻醉机需要氧气,杨振华买来氧气制成吸收二氧化碳的苏打石灰,在自己的身上进行试验。
   试验成功后,杨振华开始把麻醉机运用在外科手术中。当时医院没有专业麻醉师,杨振华每次手术前,都亲自给病人进行麻醉。1953年1月,他完成了医院的第一例肺叶切除手术。随着麻醉技术的成熟,他后来还开展了食道癌切除等胸外科手术。
   从医执教生涯中,杨振华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莫尔思老师当年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要做一个会看病、又会教书的医生,因为一个医生一生也看不了多少病人,如果他又是教师的话,那就可以收到若干倍的效果。
    杨振华的学生中,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的周清华是他的得意门生。在业界,周清华有很大名气,因为他对晚期肺癌的治疗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老人先后以中国知名医学专家和世界和平爱好者的身份,连续出席五届“国际医师防止核战争会议”,脚步遍及匈牙利、德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等国,被国际友人称为富有爱心的和平大使。
   晚年的时候,每当领导来家里看望自己,杨振华都郑重地提出要捐献遗体的愿望。老人的第一份工作是解剖教师,他深知人体解剖对医学学生的重要性。老人的捐献十分彻底:他的遗体将被浸泡在福尔马林里供医学生解剖,等到解剖得只剩下骨架后,骨架再被制作成教具,供学生教学之用。
                 旧相册透露一段珍贵的历史
“老人家清廉得很,一辈子没有什么积蓄,有一年买房改房需要交几万元,他居然拿不出钱来,这笔钱都是他的女儿和孙儿从国外寄的。”杨振华的大儿媳妇对记者说。
   昨日下午杨振华的大儿子杨光曦在整理老人遗物时,翻出一本旧相册。“这是我父亲最珍贵的相册,里面都是在抗美援朝时拍的照片。”抚摸着相册,杨光曦的记忆仿佛回到了从前。
  1953年杨振华作为四川省抗美援朝外科手术队的副队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战场,他用随身带着的一架蔡司相机,定格下了一个个珍贵的瞬间:跳跳板的朝鲜少女,被美军炸毁的大桥,被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救出冰窟窿的朝鲜少年崔莹。在一张照片上,杨振华用毛笔小楷在旁边批注了这样一段话:“第十四前沿兵站医院,在每次战役特别是上甘岭战役中创造了辉煌成绩。”#p#分页标题#e#
   杨振华在第十四前沿兵站医院抢救伤员时,经常遇到敌机轰炸扫射,躲完敌人的轰炸,他又与战友继续抢救伤员。在朝鲜战场,杨振华用自制的仪器诊断和治疗伤病员,减少了残疾率和死亡率,挽救多名危重伤员的生命,由此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结束采访前,杨光曦找出一把生锈的锯子。“我爸爸的锯琴是华西一绝,他可以用二胡弓在锯片上拉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一边说,杨光曦一边学爸爸那样用膝盖夹住锯片,左手摁弯锯片,可是屋子里的人再也听不到老人拉出的悠扬的乐声……
 

 

  • 文章

    52299

  • 浏览

    6

  • 获赞

    6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