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奖"折射崛起中国焦虑的国民心态

2024-12-02 23:22:27 admin

  莫言的李白奖诺奖效应蔓延到了正在进行的全国两会上。同是折射中国作家和政协委员的赵丽宏表示,他今年将撰写提案,崛起焦虑建议在中国设立一个世界性的民心文学奖项,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李白奖话语权。他甚至已为这个奖项想好了名字,折射中国就叫“李太白世界文学奖”,崛起焦虑而且赵丽宏建议这个奖不由作协组织,民心由非官方基金会来承办,李白奖要做成“中国的折射中国诺贝尔文学奖”。(3月4日《南方都市报》)

  “在人迹罕至的崛起焦虑深山密林里,假如看见一缕炊烟……”尽管过了许多年,民心对于中学语文课上的李白奖那篇赵丽宏的《炊烟》,我依然印象深刻。折射中国应该说,崛起焦虑赵丽宏是个不错的作家,但不错的作家与合格的政协委员显然是两码事,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就能提出有价值的提案,像“李太白世界文学奖”这样的提案就只能用“馊”来形容。其所隐含的部分国人自大与自卑纠缠交织的复杂心理,更是应该引起社会重视。

  显而易见,赵丽宏的提案意图在于以“李白奖”抗衡所谓“代表西方”的诺奖,“以争夺更多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个曾轰动一时如今却寂寂无闻的“孔子世界和平奖”。事实证明,在这个合作、交融、一体化已成为主流的时代,任何怀揣对抗、主导、山头意识的做法注定不可能走得长远,哪怕其外表包装得多么精巧、名称多么地“给人以愉悦感”。

  就拿文学奖为例。虽说任何文学奖的评选都不可避免地会掺和进政治、价值观的因素,但那些有国际影响力、举世公认的文学奖之所以成功,并非依靠政治力量,相反恰恰在于它们都努力将政治的因素压制到最小限度。赵丽宏的文学奖提议,虽然打着“平衡西方标准”的旗号,但从头到尾散发着另一种浓烈的政治味道,民族主义、中国眼光、东方标准随处可见,唯独没有文学的气息。如此,即便这个奖项是由非官方基金会来运作的,其文学性、公信力也是可疑的。

  透过这个堪称荒诞的提案,我们分明能够看到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既自大又自卑的国民心态。它既没有了过往的谦虚谨慎,也缺乏过来人的镇定自信,有时表现得异常“媚外”,有时又显得极度傲慢、好斗、富有对抗性,似乎不建立一套由自己主导的“游戏规则”、不在所有领域拥有自己的“顶级品牌”就不算崛起。然而,恰恰是这种急于展现自我存在的焦虑情绪透露了国人的不成熟。因为但凡成熟的大国国民,其表现之一就是能以包容眼光看待他者。唐人如此,如今的美国人亦然——谁看到美国人整天嚷着要搞一个“美国的诺奖”?但这并不妨碍其大国地位,更不影响它在诺奖各领域的全面开花。

  因此,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来说,最需要的并非什么“孔子奖”、“李白奖”,甚至都不全是所谓话语权、规则制定权,而是与世界合作、共处的开放胸襟,以及面对“异质文明”时的自信情怀,这些都不是爆发户用钱能买来的,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离真正的大国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王垚烽)

责任编辑:hdwmn_ctt

  • 文章

    454

  • 浏览

    9

  • 获赞

    67854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