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工会“同读书 共圆梦”读书活动《P.E.T.父母效能训练》读后感

2024-11-30 15:33:20 admin

《P.E.T.父母效能训练》

——一本解决与孩子沟通问题的民航母效指导手册

      (通讯员:包迪)父母应是参与孩子整个人生旅程中最多的人,可是同读却有很多的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渐行渐远,本是书共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圆梦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尴尬局面呢?我想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一个呱呱坠地的读书婴儿用哭声作为他的语言,父母从哭声中听出急促或是活动后感缓慢,是练读大哭还是啜泣,来分辨孩子的民航母效需求是迫切还是延缓。随着孩子的同读成长,孩子的书共语言方式和内容变得复杂,一句话是圆梦真正的直抒胸臆还是暗藏玄机,父母想要真正理解孩子的读书意思就变得困难了。

         沟通的活动后感问题起初是父母没有真正听懂孩子的语言,后来孩子逐渐拒绝与家长沟通,练读这条连接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民航母效桥梁日渐堵塞,最后导致父母的角色在孩子的人生中迅速退场,再难参与。

         而《P.E.T.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就是针对解决父母与孩子沟通出现的问题,帮助家长将沟通的桥梁疏通开,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重新变得亲密起来。

         这本书与我而言就是一本关于与孩子沟通的指导手册。《P.E.T.父母效能训练》的实际操作性很强。首先,书中所列出的大部分例子是P.E.T.培训课程的导师自1962年托马斯·戈登博士开发此培训课程起至今,在培训过程中指导父母改善与孩子沟通而总结的真实例子。其次,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父母与孩子的生活场景对话,进行分析,找出沟通出现的问题所在,并配合书中主导的理论给出解决方案。

        比如书中举例:妈妈去超市买东西,把三岁半的女儿留给爸爸照看。女儿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后,不停哭喊着要找妈妈,在爸爸跟她解释过妈妈一会就回来后,女儿又开始哭闹着要找小熊玩具。无计可施之时,爸爸想起来按照书中“积极倾听”的理论开始和女儿对话,而女儿再确认爸爸真的理解她的感受之后,就不再要找妈妈找小熊了。

        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有一次带两岁半的女儿去打疫苗,打针的疼痛让她哭个不停,我当时抱着她费尽心思想转移她的注意力却怎么都不行,哄不好。然后我改变了方式,我拍着她的背说:“打针太疼了,是不是?”女儿哭着使劲点头。“那妈妈想想办法,让你不疼了好不好?”这时她就已经不哭了,好奇着看我用什么办法。“妈妈轻轻吹吹吧,可能就不疼了。”女儿听话的伸过胳膊来。我吹了两下问她:“还疼吗?”“不疼了,刚才疼。”

        这件小事给我的触动很大,孩子哭闹的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打针的疼让她受不了,她是想让我知道她疼了这件事。而我刚开始理解错了,想转移她的注意力。这对女儿来说是无效的,所以她还在哭闹。后来当我开始跟她建立有效的沟通,她觉得妈妈是真的理解了她的意思之后,哭闹自然就停下了。

        网上流行着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的确,如果父母只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对于孩子来说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父母是一个要孜孜不倦学习、奋勇向前的职业。做个称职的父母不容易,做个既称职又能和孩子打成一片的父母就更不容易。学习如何有效的和孩子沟通也许是能成为这样父母的切入点。

         想想这样努力的结果是可以以“贵宾席”观众的身份全程关注着那个带着你的基因、血缘的小家伙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他的人生海洋也许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暗潮涌动,但无论何种阶段,可以看到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我想对我来说这过程的参与本就是一种无以伦比的幸福体验。

  • 文章

    294

  • 浏览

    849

  • 获赞

    3457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