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戏剧进入美术馆,跨界融合有创新

2024-12-01 12:07:09 admin


测不准戏剧机构日前在明当代美术馆举办了一连两晚的新民新剧场活动:《碎块缝缀》——包含了阅读剧场《圆形废墟》、绘画剧场《人人对话》、艺评有创诗歌音乐剧场《雨丝风片》、丨戏发生剧场《Presence》、剧进环境剧场《变形记》、入美融合即兴音乐剧场《不定之定》和环境剧场《告别仪式》。术馆当晚的跨界现场集结了众多剧作人、声音与肢体即兴表演者、新民新多媒体创作人和音乐人,艺评有创吸引了不少实验戏剧爱好者前往。丨戏在上述七个作品中,剧进不同的入美融合质感和温度在美术馆的空间中展开,近距离的术馆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既定的时空和观演关系,观众不再是跨界旁观者,而是新民新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成立于2015年的明当代美术馆是非盈利机构,地处上海东北区域。该美术馆由原上海造纸机械厂的工作车间改造而成,其中的下沉式舞台呈现完整的U字形架构,分上下两层,内部空间高达15米,特别适合推动以视觉表演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活动。明当代美术馆尤其关注实验剧场和多媒体展演,位列诸多网络博主的小众美术馆打卡清单。缘何小众?除了规模体量小,非专业主流以外,交通不够便利也是主因之一。

从202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上海名录中收入了100家美术馆。其中,国有美术馆26家,非国有美术馆74家,仅2022年就增加了7家,居全国之首。每年在上海举办的展览项目则超过了五百项。在如此背景下,如何对美术馆的空间进行最大化地再创造,令其成为城市多元文化的平台和载体,衍射不同文化艺术消费的选择?如何在内卷中积极自营,争取持久源远的流量?这些都已经成为各个美术馆在策展之外的最大命题。

一方面美术馆需要不断寻找与开发和不同艺术团体进行跨界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一些自由创作团体和创作人,为获得更多展演机会,也在寻求租金不高,但足够吸引观众的场地。戏剧机构可借助美术馆的建筑格局,因地制宜,没有再花费资金排线布灯,而是由灯光师手动控制各种移动光源,把灯光变成近身交互式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灯光、人声和即兴音乐,打造出沉浸效果,引导观众参与互动……

演出也都在美术馆主馆晚上闭馆之后才开始,在不破坏美术馆展览和空间的前提下完成。这些美术馆也因其独特的空间特性,打破了传统的剧场理念,赋予实验戏剧和当代艺术进一步探索之机,建立了更偏于随机性和当下性的空间身份,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又不断创造出新的场域,实现展演的魅力。所以,两者的供需恰好一致,观展者与观演者同样爱好美学、艺术和人文,在一定程度上交叉存在,跨界合作既降低了创作团体的制作成本,又进一步拓展了美术馆的外延,可谓是一场相互成就的双向奔赴。

当然,对于大众来说,美术馆中的跨界文艺复兴,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能体验愈来愈多元的“美术馆奇妙夜”,亦是上海这个城市生活的魅力所在。(卜翌)


  • 文章

    188

  • 浏览

    45326

  • 获赞

    9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