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伐蜀偷渡阴平道!阴平道是个怎么样的地方?

2024-11-30 20:31:18 admin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阴平道的邓艾道阴的地介绍,欢迎阅读哦~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伐蜀方在曹魏集团发起的偷渡灭蜀之战中,征西将军邓艾出尽了风头。阴平当时,平道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个样大军在剑阁一带遭到了姜维的顽强阻击,进展不顺。邓艾道阴的地为了打破这一僵局,伐蜀方邓艾率部自阴平沿小道迂回穿插,偷渡越过了数百里地势险峻、阴平环境恶劣的平道无人区,绕过了蜀军的个样正面防御,奇袭涪县、邓艾道阴的地绵竹等地直逼成都,伐蜀方最终彻底瓦解了蜀军的偷渡防线,消灭了蜀汉集团。

image.png

  此战中,邓艾不仅凭着卓越的勇气、谋略及出色的表现夺得了首功,成了享誉后世的三国名将,此战也成了永载史册的中国古代军队实施迂回奇袭的经典战例。而邓艾率部由陇入蜀穿插迂回的古道即后世所称的“阴平道”,也随着这场战役变得声名雀跃、众人皆知。那么,阴平道真的是一条由陇入蜀的古道吗?它又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记载,针对阴平道的由来及变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image.png

  “阴平道”在两汉三国时期是一处县级行政区。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阴平道是广汉郡辖境内的十三个县之一。隋唐时期的地理、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释中明确指出,汉代朝廷以县内居住的百姓成分作为划分,少数民族占主体的县称之为“道”。另据《汉官旧仪》载,地处郡内称为县,位于边地称为道。由以上记载可以得知,阴平道在两汉三国时期是朝廷在地方上设置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县级行政区,也可以称之为“阴平县”,具体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西北一带。

image.png

  然而到了宋代时期,阴平道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转折。因为在宋之前,“道”一直都是特指行政区域,自宋代开始,“道”成了“路”的代名词。所以在宋人的眼里,阴平道成了一条道路的名称。宋代文学家祝穆在编撰《方舆胜览》时,便将阴平道标注为一条出入蜀地的古道。受到宋人的影响,明代学者王炜又做了进一步的升华,在其编著的《大事记续编》中明确指出,邓艾开凿了阴平道,在绵竹大败蜀汉卫将军诸葛瞻。

  宋、明两朝学者们的结论在清代得到延续与肯定,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称阴平道为出入蜀地的古道。清雍正年间的《甘肃通志》及清乾隆年间的《三国疆域志》都认同了前人的说法,使“阴平道”彻底远离了它的本意,成了现在意义上的,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穿插迂回的古道——阴平道。这即是“阴平道”的由来及演变。

image.png

  邓艾当时迂回穿插的古道,实际名称为“左担道”。据东汉学者李充编撰的《蜀记》载,蜀山自绵谷至葭萌之间的路径极其险峻、狭窄,从北向南的行人只能用左肩挑担艰难前行,期间还没有办法换肩,所以该道路称之为左担道。明代地理学家曹学佺编撰的《蜀中广记》中,引了晋代《益州记》中的一段记载,自阴平县至成都有一条左担道,道路狭险无比,担子只能挑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其中还明确指出,“邓艾由此伐蜀”。

  此外,虽然在宋代时“道”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将地域混淆为道路,对后期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明代学者王炜在《大事记续编》中,既承认宋人认为的邓艾伐蜀之道为阴平道,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阴平道就是左担道。该书中有一段记载称,邓艾在阳平挑选精锐之士,欲从德阳进入江油的左担道,奇袭绵竹,直指成都。由此可以得知,无论是现在意义上的阴平道,还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左担道,其实就是对同一条道路的不同称谓。

image.png

  了解了阴平道的由来与演变,那么阴平道的具体路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近代学者根据史料及实地考察,得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阴平道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正道与偏道之分。

  阴平正道,也称之为“白水道”,这是由于该道途径两汉三国时期的白水县而得名。而在隋唐时期,白水县又更名为景谷县,所以该道也称之为“景谷道”。阴平正道是一条水陆兼行的入蜀通道,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路线是从武都郡(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起,沿白龙江经葭芦城(今陇南市武都县东南七十里处)至阴平郡(今陇南市文县西北)后,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今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东),经白水关(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至白水县(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经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葭萌关(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进入汉寿县(今广元市昭化区)。

image.png

  阴平偏道,即邓艾伐蜀之道。这条古道原本是一条籍籍无名的山间僻道,既险峻又狭窄,中间还有数百公里的无人区。邓艾当年就是率领部众在这条偏道上开山凿路、遇河架桥,迂回至蜀军腹地,给了蜀汉集团以致命的一击。该条偏道也因为邓艾而扬名后世,成了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一条入蜀通道。

  该道的路线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起,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后转向西南,翻越文县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交界处的摩天岭,沿青川县的青溪河谷经青川县的阴平山、清溪镇阴平村、青溪镇后,再转向西南,经青川县与平武县交界处的马转关、平武县白草乡,然后顺涪江而下经平武县南坝镇、马阁山,进入绵阳市江油市的武都镇,经江油市、绵阳市至成都。这条偏道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险峻且曲折,这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就能窥见。

image.png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阴平道从一个行政区域发展演变为一条出入蜀地的道路名称,并最终取代了左担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近代以来,学者们通过资料考证及实地考察,不断丰富了阴平道的内涵,使其成了一个由正道、偏道、支线、延长线等几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蜀道系统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友链


  • 文章

    5435

  • 浏览

    78

  • 获赞

    9727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