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年轻人: 爱拼才会赢

2024-12-01 18:48:57 admin

      2013年12月14日,航天会赢举世瞩目的年轻嫦娥三号探测器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把“玉兔号”的人爱足迹刻在了月球上。


  嫦娥三号任务是航天会赢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年轻任务之一。欧阳自远院士曾有这样一个判断:探月的人爱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软着陆。在破解这个难题的航天会赢队伍中,有一支十分年轻的年轻团队——某控制装置创新团队,6名年轻成员的人爱平均年龄仅为32.6岁。


  敢拼,航天会赢中国航天才能不受制于人


  被称作“拼命三郎”的年轻王军,是人爱某控制装置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5所的航天会赢主任设计师。


  这个控制装置虽然很小,年轻但在嫦娥三号软着陆中发挥了关键的人爱作用:当嫦娥三号转到月面着陆工作阶段时,置于嫦娥三号底部的关键器件启动,实时测量嫦娥三号与月面的距离。并在规定高度发出关机指令关闭轨控和姿控发动机。这一瞬间,决定着“落月”任务的成败。为了确保嫦娥三号在月面实现软着陆,要求关键器件在近月环境下精确测距,精准控制,一次成功。


  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该控制装置也关系到飞船返回舱能否安全着陆。然而长期以来,控制装置在技术上一直受制于国外。


  “别人能做,我们也能,中国航天不能受制于人。爱拼才会赢!”创新团队毅然选择了这个方向。


  从头学、从头干。王军不断跑到清华、中科院高能所等单位求教,把自己埋在一摞摞文献资料里。“有人说我性格倔,可我想也就是这股倔劲,让我们的研制有了进展。”之后,项目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工作出现了曙光。


  依靠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组设计的控制装置攻克了航天器月面软着陆核心技术,实现了产品适应月面复杂环境、高精度测距、高可靠性、体积小、重量轻,获得3项国家专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做到最细致、最极致。吃的苦、流的泪,他们不多提


  由于这一控制装置的特殊性,大量外场试验不是集中在寒冬,就是在酷暑。多少个冰雪严寒天,虽然穿着军大衣和毛皮鞋,人还是被冻得膝盖以下没有了知觉。夏天40多摄氏度的天气,外场在荒无人烟的大片空地,没有遮挡物,太阳似乎要把人蒸发掉。


  神舟八号返回的那一刻,王军正和“嫦娥”的兄弟们做试验,一直在进行技术攻关。有人问他:是不是没敢看?


  “还真不是。平时我们对产品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最细致、最极致,通过大量试验的考验,对产品充满信心。”整个团队和王军一样,对产品信心十足:不马虎也不犯憷!


  晓博2010年8月刚入所便进入了项目组,从工作细节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沉稳、谨慎,“进入项目组,最初也是最深的认识就是:我们的产品事关飞船安全、人员安全,不能出现丝毫疏忽。”晓博说。


  对此,项目组里年长些的成员老李说:“开始,确实有对他们‘85后’的怀疑,年轻人会不会徒有冲劲,缺了谨慎?能不能担起这个任务?事实证明,激情与谨慎是可以在年轻人身上共存的。因为大家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严谨的作风、清醒的认识,当然也有着不服输的拼劲。”


  今年33岁的小葛在这支队伍里已被大家称为“老葛”,责任心强的他有过“加班加到吐”的经历——在任务遇到难题时,心脏不太好又遇感冒的他强忍身体不适坚持加班。“回家还吐,老葛胆汁都吐出来了。”送他回家的小冯说,“但即使在任务经受磨难的那段时间里,老葛一个月总有那么些天都是在单位过夜。加班到两三点,将就着在椅子上睡了。”


  家住郊区的晓薇,算是地铁夜归人,一个女孩这样早出晚归让家人放心不下,可她总劝说家人:“单位有饭吃,同事们很照顾我,回家路上很安全……”


  吃的苦,流的泪,他们不多提,一句“我们年轻!”简短却有力。


  老师傅树榜样,“传帮带”是法宝


  这个控制装置成功应用,其实是圆了三代航天人的梦。王军深知,圆梦太空依靠的是“传帮带”这一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航天工程具有系统复杂、技术难度大、创新性强、研制周期长、成熟度增长慢等特点,这就决定了航天高层次专家很难通过人才市场或其他渠道外部引进,主要立足内部人才培养。


  项目组在成立之初,只有行政指挥加三名老师傅和两名年轻人。项目研制初期,各类保障条件匮乏。首任主任设计师老张为寻找关键部件的配套厂家四处奔波,血压升高不得不终止返聘回家休息;继任的主任设计师老李为了研制难题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导致生病住院;老杨退休后年近七旬依然接受返聘,和年轻人一起为项目奉献打拼。


  前景未知,迷茫、怀疑、焦虑,种种情绪也曾在项目组蔓延。但老师傅们以行动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把它做成!”是叮嘱、誓言,也是信念,在一代代设计师队伍传承下来。


  王军也继承了这些传统,作为主任设计师,他平时不仅抓技术,还注重研制队伍的建设。他每次给新职工讲的第一课就是航天传统精神教育,他讲述该项目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讲述航天新人应以什么样的责任来承担任务。


  如今“传帮带”的老传统有了新支持,拓展了新形式。据介绍,自2012年开始,航天科工三院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开展一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飞航英才接力计划”。针对不同人才层次和培养目标,启动了青年人才“助跑”工程、骨干人才“助推”工程、核心人才“助飞”工程、领军人才“推介”工程。并把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度引入内部人才培养,采取一对一导师制为重点培养对象量身定制培养计划。


  新的“传帮带”方式效果初显,通过首批选拔和近两年的培养,1200余名人选从“飞航英才接力计划”中获益。
(选自国资委网站)

  • 文章

    2473

  • 浏览

    83411

  • 获赞

    65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