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毕业的小说史家陈大康去世 同事们回忆“他很喜欢用数字说话”

2024-12-02 21:25:19 admin


图说:陈大康教授寄语毕业生 华东师大供图

  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数学史家世同事们理学学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系毕小说喜欢文学博士,不仅学业大转弯,业的用数更在从事的康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上“转”出了新高度,成为全国著名的回忆话小说史专家。他就是字说曾任华东师大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数学史家世同事们文学研究所所长、系毕小说喜欢图书馆馆长等职的业的用数陈大康。今天他去世的康去消息传出,令业界特别是回忆话他生前的同事、学生扼腕。字说

  熟悉陈大康的数学史家世同事们人,都为他一生跨度之大而惊叹。系毕小说喜欢陈大康,业的用数  1948年12月生于嘉定,1968年赴安徽上海黄山茶林场做工,1971年起在上海彭浦机器厂模锻车间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后为上海纺织专科学校数学教师,1990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直至成为终身教授。从数学界转入文学界,这个转弯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对此,陈大康自己也是颇为得意的,尤其是对“数学系出身的小说史家”这顶帽子,他曾向学生们道出了原委。当年他考入复旦数学系时已经超过25岁了,但他一直记得入学典礼上老师的话:“我们数学系的任务是通过4年的学习,把你们带到数学的大门口,你们进得去就进去,进不去就改行。当然,经过4年的数学训练,你们改行也可以做得很出色。”待到毕业后,陈大康感觉自己的数理想象力不如年轻人,又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的事业彻底转了方向。

  在一次工作之余,他偶然看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华裔学者陈炳藻对《红楼梦》作者的研究,他将《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平均分成三组,每组随机抽取两万字,对其中的14个虚词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陈大康当时极为兴奋地对人说:“陈炳藻研究的原理是对的,但样本选取有问题。”于是,他自己做起了逐字逐句统计《红楼梦》的工作,用了一年的时间将全书的虚词、同义词等进行对比分析,但得出的结论与陈炳藻正相反。如“越发”“更加”这对同义词,前八十回用的是“越发”,后四十回用的是“更加”,类似的同义词共找到了27对。在看了一百多遍《红楼梦》后,陈大康发表了数篇论文,从此走上了小说史研究的道路。

  “我和陈大康先生颇有缘分。”华东师大终身教授胡晓明说,“陈先生任中文系主任时,我是古典文学的学科带头人,后来他从校图书馆馆长的岗位上离任,我接过了馆长之职。给同事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陈先生特别聪明,还特别会算账,找同事谈工作很喜欢用数字来说话。而且,无论是治学还是管理,他都特别理性,程序性很强。这些都是他出身数学专业的缘故吧。用现在的话说,陈先生是跨学科人才。就拿我们搞中文、搞文学研究的人来说,虽然与搞理工科的人在求真求实上有着共通之处,但要论逻辑推理、缜密思维的能力,可能理工科研究者要胜于文科研究者。恰恰是在这一点上,陈大康先生的优势就表现得特别明显。你去翻翻他的研究成果,会发现他十分擅长从一部小说的细节里串联出很多逻辑链条,从蛛丝马迹里挖掘出作者埋藏在文字里面的奥秘。”

  《论荣府的管理机构与制度》《人物性格的数学抽象与定量分析》《文学、数学与电子计算机》……每一项出自陈大康之手的研究成果都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同事评价说,怎么总感觉自己有点跟不上他始终在飞转的思维。有一年的华东师大毕业典礼,陈大康作为知名教授登台,在向年轻后辈寄语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马上就能派上用处,这是最令人开心的事。但是,如果你天天搬出学过的知识就能顺利应对各种问题,天天开心不已,那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意味着,要么是你的工作缺乏挑战性,要么是你个人一直没有长进,最后的结果是你将终老于这种状态。”为了让自己的事业“不终老于这种状态”,陈大康会不停地开动脑筋,让每项研究成果都能被业界称赞为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至少在我们中文系里,很少有人下围棋能下过陈先生的。我们一般人是算眼面前的几步,他能算得很长远。同事们发现,他的这个本领也是实实在在用在了学术研究上的。”胡晓明说。

  记者 王蔚


友链


  • 文章

    5526

  • 浏览

    13174

  • 获赞

    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