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盛行着谏言,尤其在宋仁宗一朝涌现哪位第一诤臣?

2024-12-01 00:39:19 admin

  北宋盛行着谏言,北宋不仅百官受到台谏监督,盛行皇帝也要受到台谏制约。着谏尤其是言尤在宋仁宗一朝,涌现了诸多因敢于犯颜直谏而名震天下的其宋千古名臣。但是仁宗,被誉为“北宋第一诤臣”的朝涌臣却另有其人,那就是现位蔡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第诤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蔡襄,北宋字君谟,盛行福建仙游人,着谏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言尤文学家、其宋茶学家,仁宗尤以书法造诣登峰造极,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真实历史中的蔡襄,19岁时便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成绩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了他敢说敢做不怕死的仕途生涯。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落职饶州,余靖、尹洙、欧阳修也因仗义执言纷纷被贬出京。而当时年仅25岁的蔡襄,还只是个小小的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人微言轻,连站出来仗义执言的资格都没有。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四贤一不肖》诗五首,称颂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为“四贤”,唾骂诬陷范仲淹的谏官高若讷为不肖之徒。

  蔡襄其人,文采斐然,书法水平更是冠绝一朝,所以《四贤一不肖》诗成之后,在京城内外广为流传,官民争相传抄,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据宋人笔记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记载,当时甚至有契丹使者不远万里买回诗作刊本,带回辽国张贴在幽州馆里品赏,后来张中庸出使辽朝,竟然看见蔡襄的五首长诗贴在舍馆墙上。不难想象,蔡襄的《四贤一不肖》在当时的风靡程度。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蔡襄与欧阳修、余靖、王素一起被任命为谏院谏官,有了合法身份,从此以后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言吐槽了。

image.png

  《宋史·蔡襄传》记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天宝寺发生火灾,安奉佛牙舍利的灵塔被毁,朝野震动,皆以为不详。宋仁宗决定把佛牙塔请入内宫供养,以示诚心,从而减免灾祸。

  蔡襄认为在宫中重建佛牙塔劳民伤财,立即上书反对说:“陛下当修人事,奈何专信佛法?”直指遭此灾祸,错在皇上,不修人事、专信佛法是本末倒置,还提出质疑,如果舍利真有灵性,又怎么会连自己住的灵塔都保护不了呢?总之一句话,在内宫建塔供奉佛牙舍利的事,没必要,不可以!

  如果直言进谏还可以说是言官本分,那么抗旨不遵则无疑是蔡襄的独家特色了。皇佑六年(公元1054年),宠冠后宫的张贵妃病逝,宋仁宗悲痛欲绝,追封她为温成皇后,并以最高规格为其治丧。《温成皇后碑》碑文拟好后,宋仁宗下令让蔡襄操刀书写,毕竟他是当时国朝第一书法家嘛。

  但是,蔡襄本来就对宋仁宗高规格厚葬张贵妃不满,屡次进谏阻挠不成,心中窝火,干脆对宋仁宗让他书写墓碑的旨意置之不理,一口回绝道:“这并非我的职责所在,管不了!不写!”嗯,就是这么任性,爱咋咋地。

image.png

  蔡襄恃才傲物,脾气执拗,又屡屡直言犯上、抗旨不遵,好在宋仁宗生气归生气,气消之后仍对他赞誉有加。宋仁宗在位期间,蔡襄仕途坦荡,后来还当上了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大权,可见宋仁宗对他的赏识和信任。但是,宋英宗继位后,蔡襄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按照以往惯例,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之后便应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直至官至宰相,位极人臣。但是,当宰相韩琦推荐欧阳修和蔡襄同为参知政事时,宋英宗却只任用了欧阳修。蔡襄自知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的京师已经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于是主动请求外调杭州,宋英宗当即应允。

  以往凡是翰林学士求情外调,必须是请求数次后皇上方可批准,这是不成文的规矩。宰相韩琦因此问宋英宗,为什么蔡襄只请一次便应允,如此是否不合礼数?

  宋英宗倒也实诚,回答道:“使襄不再乞,则如之何?”意思就是,如果蔡襄不再求情外调,那可怎么办呢?宋英宗对蔡襄早有耳闻,他是太怕这个老刺头了。

  宋英宗治平四年八月十六日(公元1067年9月27日),蔡襄在出知杭州不久后便郁郁而终,时年五十六岁。纵观历朝历代的君主,也只有宋仁宗能容得下蔡襄,宋仁宗不在了,蔡襄的时代也就落幕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友链


  • 文章

    95

  • 浏览

    457

  • 获赞

    33665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